我觉得我该写一段文字了。
好长好长的时间,我总想写点文字,但一直懒于动笔,现代科学和通讯技术的发展,导致文字作为记载的本能在弱化,而提笔忘字又成为时下的常态。
当下一些年轻人,看上去或许认识那个字,即至用笔记下来时,却觉得似曾相识,而作挠头俯首状,灿然一笑,无奈感慨自己忘记了,是老了吗?
为了不使自己过早地进入老了的行列,我想逼迫自己写写文字,以驱赶衰老,同时又能使一段难忘的记忆记诸于笔端,作为回忆的资料。
2018年9月9日,星期日,临汾温度19°-29℃。大地经一夏日的蒸腾,稍稍进入凉爽的节气,天高云淡。
我们一行四人于清晨出发,去往早已心驰神往的地方——太行山大峡谷。
▲本文作者摄于八泉峡,作者供图
太行山大峡谷位于山西省壶关县和河南省林州市境内,位于太行山最中间的部分,从一进壶关去林州的路——327省道开始,两边的山开始狰狞起来,路的两旁一望无边的千仞石壁像用刀切出来一般。
据地质记载,太行山在奥陶纪是一片大海,沉积了巨厚状的石灰岩,在500万—240万年前,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,对亚洲板块造成强烈的冲击,形成了太行山隆起与华北平原的凹陷。
时值金秋,两侧树木苍翠欲滴,进入峡谷,一股冷嗖嗖的风扑面而来,同行的人们全部将手伸出车窗外,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。山风呼呼伴着欢声笑语,我们向最著名的景区进发。
▲作者供图
沿着弯弯曲曲的省道,行进了大概20公里,便进入大峡谷景区。我们在当地一个老乡的指引下进入一家小饭店,点了几样小炒,同行老李要了一大碗面,吃得津津有味。
闲聊中,当地老乡告诉我们要想彻底游览大峡谷,大概时间需要2-3天,这对于我等上班族来说,简直是妄想。因此我们决定捡最好的、最著名的峡谷——八泉峡进行游览。
八泉峡是龙泉峡的一个支峡,南北走向,全长13公里,宽处30米,窄处3米,上下游落差300米,其中有溶洞、一线天、九栈道、八道水等景点,中间有八个泉眼同时涌水而出,故命名为八泉峡。
我们买了门票和观光车票。在车上,司机师傅劝我们先坐船然后由下向上,坐索道、坐电梯,一路行程下来大概需要五个小时。当时已近中午一点,扳着指头算算,游览完全程大约六点,回到单位或许在晚上十二点,第二天还是工作日!但是,既来之、则安之,所有人员一致同意尽快游览,争取早点结束。
我们经隧道进入坐船的地方。老李来时穿了个半袖,在隧道里冻得瑟瑟发抖,好在时间不长,出了隧道,前边豁然开朗,呈现出一片碧绿的湖水来。
▲作者供图
八泉峡的涌水量按我目测估算,大约在5-6个流量之间。人们在隧道口处建了一坝,将泉水一堵便形成一道碧绿的湖,两侧悬崖峭壁长满了绿绿的树木,与碧绿的湖水交相辉映,同船人员忙着照相、录像,而我却在这喧闹的声音中静静地思索,到底是多大的力量将这千仞的岩层一点点剥蚀,而形成如此庞大的山谷?
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在几千年前看到这种现象,总结出“水滴石穿”“以柔克刚”“上善若水、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”的至理名言,将这一现象上升到哲学的高度,来警示人类的生活和秩序。
先哲们并不知道碳酸盐在水和氧气的共同作用下,会生成碳酸氢钙而随水流蚀,但是他们睿智的大脑,却将这一现象诠释得如此清晰,这让我不得不对那些古代的先哲们产生无穷的敬仰。而由一个自然现象上升到哲学的高度,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所在。
随船行进约二十多分钟,行程大约二、三公里,沿途高山陡峭,直立的两岸齐齐地呈九十度方向上升,目测高度均超过二百余米,一湾碧绿的湖水蜿蜿曲曲向前延伸,宽处约30多米,最窄处仅可以容纳两条船通过;及至最窄处,同船的人看看两船好像通不过去,要撞到一起,便惊呼起来,然而开船的师傅只轻轻一转,便安然通过。但坐船人员还是感觉危险袭来,增加了不少唏嘘的感叹!
▲作者供图
上了岸,我们沿着弯曲的峡谷,一会沿水而进,一会行进在水面之上,总有弯弯曲曲的小桥将我们引导到上游地段。沿途水声隆隆,大人孩子的呐喊声不绝于耳。
到了一个地方,有很多水从岩层的某一处突然涌出,汹涌澎湃。有细心的游客便慢慢地清点到底有几个出水点,并为此争得面红耳赤。其实有的出水点,大抵只为一个泉眼。虽前人已然清点清楚为八泉,但感觉上却有11、12处之多。
泉水喷涌而出,在山间汇集到一起,产生了巨大的轰鸣!这不禁让人感叹,那一点点小小的水滴竟会形成如此巨大的力量,排山倒海、摧枯拉朽,将硬硬的石壁硬是生生拉出一道道的壕沟,勇往直前,直奔大海。
走到尽头,泉水越来越少。我们向上到达索道站,排了两个小时长队终于坐上了高山缆车,跨过千仞的高山:一会向上爬升,一会向下俯冲,直到索道终点。这时,我们已经爬升超过1000余米,远眺高山入云,层峦叠嶂,白云飘在山头之间,若隐若现,如梦如幻。
我们急着返程,故由老李领头,越过层层行人,跑步下山。一层层台阶直立陡峭,大概垂直下降五百余米,也不知跨越了多少个台阶,来到一个天梯。又排了一个小时队,才从天梯乘坐电梯下到景区出口处。天梯约高208米,从高处向下俯瞰,只觉两腿松软,不能再观。
▲图片来自网络
经过六个小时,加上来返路程,我们一行四人欣赏了无比美妙奇特的景色。尤其是笔者,脑子里产生了很多思考,从地质奇观、自然景观到由自然而上升到的文化与文明,不禁感叹造物之神的伟大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神。此行有此足矣!
来源:时时时光机(ID: tomy9916)
作者:何升贵